8月9—10日,虢国和两周封国考古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会议以考古学与文献历史的深度融合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虢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两周封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虢国和两周封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研究”等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前沿学术观点。
深化虢国考古新发现与
都城遗址研究
虢国,是周武王分封的重要姬姓诸侯国,西周少有的公爵诸侯国之一。然而,由于文献记载有限,有关虢国的分封、演变、发展等问题迷雾重重。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李家窑虢都上阳城、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地等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为研究虢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虢国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虢国作为两周时期重要的姬姓封国,在新中国考古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华表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系统开展考古工作的两周封国遗址之一。虢国墓地气势恢宏、等级分明,虢都上阳城址布局清晰,义马上石河墓地等重要遗存的相继发现与科学发掘,为我们揭示了虢国乃至整个两周时期的社会面貌、等级制度、丧葬礼仪、工艺水平和历史文化图景。这些重大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虢国本身的认识,更为整个两周考古学树立了关键的断代标尺。
李家窑遗址为虢国都城上阳城所在地。上阳城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城市布局、建筑技术、手工业生产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表示,1957—1958年,该遗址曾进行调查和试掘,因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已发掘了上村岭虢国墓地,在此发现的周代遗址被引起重视,并推测是虢都上阳城的所在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遗址范围内发现铸铜、制骨和制陶作坊,以及仓储设施等重要遗存。2000年以来,在遗址内发现了城墙、环壕,并发现了宫城及夯土建筑等,进一步论定了虢都上阳城的位置。在他看来,李家窑城址和宫城的始建都属两周之际,其废弃不晚于春秋中期的偏早阶段。
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发现了虢国墓地。众多学者都曾对虢国墓地的年代进行过讨论,并形成了“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两种看法。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提出,虢国墓地年代的下限较为明确,学术界较一致认为是公元前655年晋攻上阳灭虢之际。但虢国墓地年代的上限问题,学术界至今莫衷一是。在张闻捷看来,周代编钟的组合(编列)、音列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点和明确的发展规律,青铜编钟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墓葬年代与墓主身份等信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海青提到,2017—2018年,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管理所对义马上石河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义马上石河墓地是继上村岭虢国墓地之后,在三门峡地区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的春秋时期中小型贵族墓地,填补了崤函古道上春秋时期中小型贵族墓地研究的空白。
拓展虢国与两周历史文化及
社会制度研究
虢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制度是此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之一。学者们从文献与考古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虢国的政治地位、社会结构及文化特征。
“近年来,包括虢国在内的众多两周封国考古工作捷报频传,新发现层出不穷。”徐义华提出,这些珍贵的考古新材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相映生辉,丰富了我们对两周历史文化的认知,生动而有力地昭示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厚根基与丰富内涵。
李家窑城址是目前所见较明确的畿内封国都城遗址,其大城和宫城、多重环壕的布局,突出了防御功能,为探讨两周之际至春秋早中期王畿地区的政治格局、社会局势提供了重要资料。在魏兴涛看来,西周后期至春秋早期是用鼎制度最为严整有序的时期,李家窑铸铜遗存分布较广,拥有铸造包括铜礼器在内的多种器类的能力,与虢国墓地出土的大量铜器相呼应,不但体现了虢国的重要地位,也为探讨“周礼”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源表示,西周中晚期、春秋早期,虢氏家族繁衍昌盛,除虢伯大宗外,还有虢仲、虢叔、虢季等小宗,虢氏诸小宗也有很高的政治、军事地位。虢氏与姜姓、姞姓、妃姓、嬴姓等大姓广泛联姻,是西周以姓氏治天下、以婚姻治天下的一个典型样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斌提出,苏国是两周时期王畿地区重要的异姓封国,苏国与虢国相距不远,三门峡虢国墓地中,发现多种青铜器与苏国有关,这些器物铭文多反映了苏女嫁虢男的历史事实。他认为,苏国与虢国的姻亲关系,展现了中原诸国间的微妙平衡,对研究两周社会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虢国墓地的随葬品组合,可以窥见周代的等级礼制。杨海青提到,虢国墓地的首次发掘表明,贵族墓内随葬的主要铜礼器组合为七鼎六簋、五鼎四簋和三鼎二簋等。墓地内各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和葬具,为周代的“列鼎制度”和“棺椁制度”提供了范例,同时也印证了《周礼》中记载的等级礼制。此外,虢国墓地出土了许多带有铭文的青铜礼器。铭文内容补充了《国语》《左传》未记载的史实,成为研究周代礼制的实物标尺。
多学科构建更为立体鲜活的
两周历史图景
与会学者就虢国考古以及两周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强调跨学科合作与多方法融合的重要性。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表示,两周礼乐文明与封国制度,深刻塑造了早期中国的政治文化格局,有效整合疆域、激发地方活力、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虢国作为重要姬姓封国,在新中国考古学史上地位突出。近年来,虢国及众多两周封国新发现层出不穷,这些地下的“无字史书”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修正着世人对两周历史的认知,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总体而言,虢国考古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经历了从初步发掘到系统研究的演变,技术应用也从单一方法转变为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重点也从解决虢国史学问题,深化到全面解读虢国乃至周代社会历史。在杨海青看来,目前,虢国考古工作已经进入从“证经补史”向“考古写史”转变的新阶段。
徐义华认为,要促进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推动考古新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互证互补,构建更为立体、鲜活的两周历史图景。因此,要显著提升虢国和两周封国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水平,整合全国力量,攻克学术难题,将相关领域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要深入挖掘两周文明精髓,阐释其时代价值,为守护民族根脉、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同时,要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早期国家的治理智慧。
杨海青表示,在遗址发掘与保护层面,可以继续对虢国墓地和上阳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扩大发掘区域,以更全面地了解虢国的城市布局和建筑结构,从而全面揭示虢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同时,推进跨学科与多学科层面的研究,运用人类学方法和理论框架,深入研究虢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通过对墓葬中随葬品的细致分析,揭示虢国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家族纽带,进一步了解虢国的聚落形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此外,应将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传统文献史学的理论方法合理融合,构建更为全面和可信的虢国历史叙述体系。
会议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单位主办,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