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新形势下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展开深入研讨,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智慧力量。
坚持主体性和原创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根基。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表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将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观点转化为学术命题与知识话语,强化学理支撑;要立足时代性,系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为现代学术范式,回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要体现实践性,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融通传统、现实与未来,以学理阐释中国道路;要展现国际性,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打造具有中国文化标识的新概念、新表述,提升国际话语权。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主体性和原创性。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表示,这就要求我们应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切关注、深入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将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形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从而为中国实践提供学理支撑。项目工程首席专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是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要求。
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柴荣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崇德尚礼、民本、德治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思想源泉。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关注实践中的新变化。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余兴安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新形势下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积极构建跟随实践发展、体现中华精神的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注重凝练学科
标识性概念
标识性概念是学科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基石,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善峰认为,新形势下需要立足本土思想资源,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和总结标识性概念,力求构建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学科框架。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加华提出,传统中国尤其重视社会风俗在涵养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化民成俗”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的基本途径,是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勇认为,品德、民本、义务和天下是构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四大标志性主题,未来需从学理层面深入挖掘。
立足中国实践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与会学者表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立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历史学为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陈峰表示,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方法论基础,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汲取西方史学的合理成分,做到宏观思考与实证研究、问题性与学科性的统一。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各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提出,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注意中国哲学的学科特质,妥善处理好中西知识体系的关系。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振国表示,构建中国医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把握好中医学和西医学、医学自然科学属性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关系。
南京审计大学特聘教授杨春雷建议,融通整合新古典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探索可行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提出,可以人格心理学为切入点,融合中国原创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系统构建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